skip to main content

煤矿开采用摄像仪

一、把“看不见”变成“看得见”

对井下矿工而言,黑暗、粉尘、水雾、瓦斯与地质应力共同构成“看不见的敌人”。传统巡检依赖人眼与经验,信息碎片化、盲区多、响应慢,稍有疏忽便可能酿成重大事故。煤矿开采用摄像仪的出现,相当于为矿井装上了全天候、全覆盖的“数字眼睛”。它不仅将采掘现场实时投射到地面调度中心,还通过AI算法对画面进行结构化解析,实现风险识别、隐患预警和智能决策,成为智慧矿山体系中的关键一环。

二、技术演进:从“看得见”到“看得懂”

1.防爆设计:井下电气设备必须满足GB3836系列标准。新一代摄像仪采用隔爆兼本安型复合结构,外壳由高强度不锈钢一次成型,结合纳米镀膜散热技术,可在0℃~60℃、0.8MPa喷淋水压下连续工作。

2.光学系统:针对煤尘悬浮粒径0.5~10μm的特点,镜头组特别增加了疏油疏水镀膜与气动雨刷,配合940nm无红曝红外补光,实现30m全黑成像。

3.图像增强:嵌入式FPGA+GPU异构平台运行低照度去噪、透雾、HDR融合算法,动态范围可达140dB,粉尘浓度30mg/m?时仍可清晰分辨2cm裂隙。

4.AI赋能:通过轻量级YOLOv8-n模型在边缘端完成30fps实时检测,可识别烟雾、火焰、皮带跑偏、大煤块、人员跌倒等20多类异常,误报率<3%,单帧推理延迟<18ms。

5.传输与供电:采用万兆以太网冗余环网+Wi-Fi6Mesh混合组网,丢包率<10??;PoE++供电与超级电容后备,确保断电后仍可录像15min并上传告警。


三、场景落地:从综采面到主井提升

1.综采工作面

在液压支架顶梁、刮板机挡煤板、转载机机尾布设本安型云台摄像仪,配合惯性导航与UWB定位,构建“视频+位置”孪生数据流。AI识别煤壁片帮征兆时,自动联动支架电磁阀降柱护帮,实现毫秒级响应。

2.掘进迎头

掘锚一体机搭载三目全景摄像仪与激光雷达,可实时生成掘进轮廓点云,误差<2cm;当检测到空顶距超限,立即触发语音报警并闭锁截割电机。

3.主井提升

在箕斗与罐笼内部署抗振摄像仪,利用5GSA网络将4K视频回传至井口AI分析服务器。钢丝绳抖动、箕斗偏移、异物卡罐等异常可在3s内识别并启动安全制动。

4.通风与瓦斯抽采

摄像仪与激光甲烷传感器联动,当风流影像出现涡流或“白雾”状异常,系统自动标定疑似瓦斯异常区域,并引导巡检机器人前往复核。


四、典型案例:国家能源集团某矿“零死亡”背后的秘密

该矿在2021年完成井下2400路高清摄像仪改造,形成“感知—分析—决策—执行”闭环。运行两年间:

AI提前预警顶板来压27次,避免潜在伤亡;

皮带异物识别使撕裂事故下降92%;

视频辅助应急指挥,将一次透水事故救援时间缩短37分钟。

矿长感言:“以前靠人喊、人跑,现在靠数据说话,安全底气足多了。”


五、未来展望:从“单点智能”到“矿山大脑”

1.边缘—云协同:随着6G与TSN(时间敏感网络)商用,摄像仪可作为分布式算力节点,参与全局路径规划与资源调度,实现“端—边—云”毫秒级协同。

2.数字孪生:融合实时视频、地质模型、设备IoT数据,构建1:1动态孪生体,支持VR远程干预与培训,真正做到“无人则安、人少则安”。

3.量子成像:井下能见度极低区域可引入量子点单光子阵列成像,实现超灵敏度探测,为深部开采提供“透视”能力。

4.绿色低碳:摄像仪整机功耗已降至8W以下,下一步通过钙钛矿光伏+温差取能,实现“零电缆”部署,减少井下电缆火灾风险。


六、让每一束光都照向生命

煤矿开采用摄像仪不仅是一台设备,更是一道科技构筑的生命防线。它用像素代替血肉去冒险,用算法延伸人类的感知边界,将“黑暗”转化为“数据”,将“经验”升级为“智能”。当越来越多的矿灯被摄像仪的红外补光所替代,矿工兄弟得以在更安全的地面调度室里,守护千米井下的万家灯火。
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