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
矿用双光本安红外热成像仪的日常维护

矿用双光本安红外热成像仪作为煤矿井下关键安全监测设备,兼具可见光成像与红外热成像功能,可实时检测设备温度异常、瓦斯泄漏、人员位置等风险,其运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井下生产安全。由于井下环境存在粉尘浓度高、湿度大、振动频繁、电磁干扰强等特点,设备易出现镜头污染、部件老化、数据偏差等问题。因此,严格落实日常维护流程,是确保设备持续精准工作、延长使用寿命的核心环节。

矿用双光本安红外热成像仪.png

一、清洁维护:清除污染物,保障成像清晰度

井下粉尘与水雾是影响热成像仪成像质量的主要因素,需每日使用前、后进行清洁:

镜头清洁:采用设备配套的专用镜头布(或无尘软布),蘸取少量本安型清洁剂(禁止使用酒精、丙酮等腐蚀性溶剂),以顺时针方向轻轻擦拭红外镜头与可见光镜头,避免用力摩擦导致镜头镀膜损坏;若镜头表面附着顽固粉尘,可先用压缩空气(压力≤0.3MPa)吹除,再进行擦拭,防止粉尘颗粒划伤镜头。

机身清洁:用干燥软布擦拭设备外壳,重点清理按键、接口、散热孔处的粉尘堆积,避免粉尘堵塞散热孔导致设备过热,或渗入接口影响电路连接;对于本安型外壳的密封胶条,需检查是否有破损、变形,若发现胶条老化,需及时更换,确保设备防爆性能符合煤矿安全标准(GB 3836 系列)。

二、功能检查:逐项核验,排除运行隐患

每日开机后需进行 10-15 分钟的功能自检,确保设备各项性能正常:

成像功能检查:分别切换至红外热成像模式与可见光成像模式,观察屏幕显示是否清晰、无杂点、无偏色;对准已知温度的物体(如井下标准温度校准块),查看红外测温数据是否准确(误差应≤±2℃或 ±2%,以设备说明书为准),若出现成像模糊、测温偏差过大,需暂停使用并标记故障。

按键与接口检查:测试电源键、模式切换键、菜单键等按键是否灵敏,有无卡顿、失灵现象;检查充电接口、数据传输接口(如 USB、以太网口)是否松动、氧化,连接线缆时需确保插头完全插入,避免接触不良导致数据丢失或充电失败。

本安性能检查:确认设备防爆标识(如 Ex d I Mb)清晰完整,电池为专用本安型电池(禁止使用非原厂电池),电池电量指示灯显示正常(若电量低于 20%,需及时充电,避免井下突然断电);检查设备线缆是否有破损、绝缘层老化,若发现线缆损伤,需立即更换专用本安线缆,严禁自行接线修复。

三、定期校准:保障数据精准,符合计量标准

设备使用每 3 个月需进行一次专业校准,每年需送具备煤矿计量认证资质的机构进行检定:

现场简易校准:使用井下标准黑体炉(温度范围覆盖设备工作量程),将热成像仪对准黑体炉发射面,在不同温度点(如 30℃、50℃、100℃)记录设备显示值与标准值的偏差,若偏差超出允许范围,可通过设备菜单中的 “温度校准” 功能进行微调(需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操作)。

专业检定:送修时需重点检测红外探测器灵敏度、可见光分辨率、本安电路绝缘电阻、防爆性能等指标,确保设备符合《煤矿安全规程》对监测设备的要求;检定合格后需留存检定报告,作为设备合规使用的依据。

四、存储与保养:避免环境损伤,延长设备寿命

设备不使用时需做好存储保养:

井下临时存储:放入专用防爆箱内,箱内放置干燥剂(如硅胶干燥剂),吸收空气中的湿气,避免设备受潮;防爆箱需远离振动源(如风机、水泵)与高温区域(如电机附近),防止设备部件因振动松动或高温老化。

地面长期存储:每月至少开机一次(每次 30 分钟),避免电池亏电损坏;设备需存放在温度 0-40℃、湿度≤70% 的干燥通风环境中,远离腐蚀性气体(如硫化氢、二氧化硫),定期检查设备外观与接口状态,确保再次使用时性能稳定。

矿用双光本安红外热成像仪的日常维护,是煤矿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只有严格遵循 “清洁常态化、检查标准化、校准定期化、存储规范化” 的原则,才能确保设备在井下复杂环境中持续发挥监测预警作用,为井下人员安全与生产稳定提供坚实保障。

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