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
电力热故障诊断:保障电力系统稳定的关键技术

电力设备在长期运行中,受负荷波动、部件老化、安装缺陷等因素影响,易出现热故障。这类故障若未及时发现,可能引发设备烧毁、线路跳闸甚至大面积停电,严重威胁电力系统安全。掌握科学的电力热故障诊断方法,是提前预警、降低事故风险的核心手段。以下从热故障类型、诊断技术、注意事项及预防措施四个维度,梳理诊断要点。

电力热故障诊断.png

一、精准识别热故障类型:明确故障根源与风险等级

电力热故障并非单一形态,需根据发热部位、温度特征区分类型,为后续诊断提供方向。常见类型主要有三类:其一为接触不良型热故障,多发生在电缆接头、断路器触点、隔离开关接触面等部位,因安装时紧固力不足、氧化层堆积导致接触电阻增大,发热温度通常在 60-150℃,若长期忽视易引发接头烧毁;其二为绝缘老化型热故障,常见于变压器、电机绕组等设备,绝缘材料因高温、潮湿老化变质,局部放电产生热量,温度一般在 80-200℃,严重时会击穿绝缘层引发短路;其三为过载型热故障,因设备长期超额定负荷运行,导体损耗增加导致整体发热,温度随负荷增长而升高,如电缆过载时温度可达 90℃以上,会加速绝缘老化缩短使用寿命。

二、主流诊断技术应用:从基础检测到智能监测

不同场景需选用适配的诊断技术,以实现高效精准检测。基础检测中,红外测温技术应用最广,通过红外热像仪捕捉设备表面温度场分布,可直观发现接触不良、局部放电等故障点,检测时需注意环境温度(避免在 - 20℃以下或 40℃以上环境使用),且与设备保持 3-5 米安全距离,防止电磁干扰影响数据准确性;对于封闭设备(如开关柜),可采用超声波检测技术,通过捕捉局部放电产生的超声波信号,判断绝缘缺陷位置,尤其适用于高电压等级设备的内部故障诊断;智能监测方面,在线温度监测系统成为趋势,通过在关键部位安装无线温度传感器,实时采集温度数据并上传至后台,当温度超过预设阈值(如接头温度超 80℃)时自动报警,实现 24 小时不间断监测,减少人工巡检盲区。

三、诊断过程关键注意事项:规避误差与安全风险

诊断操作需严格遵循规范,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漏判、误判或安全事故。首先,检测前需做好设备准备:确认被测设备处于带电运行状态(部分技术需设备带负荷检测),清理设备表面灰尘、油污,防止杂质影响测温精度;其次,数据采集要科学:红外测温时需多次测量同一部位(建议间隔 5 分钟),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数据,同时记录环境湿度、风速等参数,便于后续数据比对分析;最后,安全防护不可忽视:高压设备检测需由持证人员操作,佩戴绝缘手套、绝缘鞋,使用绝缘操作杆,避免直接接触带电部件,若发现设备温度骤升(如 10 分钟内升高 20℃以上),需立即停止检测并上报,防止故障扩大。

四、故障后的处理与预防:形成诊断 - 修复 - 预防闭环

诊断发现故障后,需及时处理并建立预防机制。故障处理需分级进行:轻微接触不良(温度 60-80℃)可在停电后清理接触面氧化层并重新紧固;绝缘老化故障需更换老化部件,如电机绕组重绕、电缆更换;过载故障则需调整负荷分配,确保设备在额定范围内运行。预防措施方面,需定期开展预防性检测(高压设备每季度一次红外测温,低压设备每半年一次),建立设备健康档案,记录每次检测数据形成趋势曲线;同时优化设备运维管理,避免设备长期过载,做好绝缘防护(如定期清扫、涂刷绝缘涂料),从源头减少热故障发生概率。

电力热故障诊断是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 “防火墙”,只有精准识别故障、科学运用技术、规范操作流程,并建立完善的预防机制,才能及时排除隐患,保障电力设备稳定运行,为生产生活提供可靠电力保障。

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