煤矿开采用摄像仪使用注意事项:安全适配与稳定运行指南
在煤矿开采场景中,摄像仪作为井下安全监控的核心设备,承担着实时监测采掘工作面、运输巷道、通风系统等关键区域的重要职责,其稳定运行与精准成像直接关系到煤矿生产安全与应急处置效率。煤矿井下环境恶劣,存在高粉尘、高湿度、瓦斯等易燃易爆气体、强振动及电磁干扰等多重挑战,因此,摄像仪的使用需严格遵循安全规范与适配要求。本文从安装、运维、合规、应急四个维度,梳理煤矿开采用摄像仪的核心使用注意事项,为井下安全监控提供实操指引。

一、安装调试:适配井下环境,确保安装合规
煤矿开采用摄像仪的安装需以 “安全适配、视野全覆盖” 为核心原则。首先,设备选型必须符合煤矿安全标准,选用具备 “煤安认证(MA)” 的本质安全型或隔爆型摄像仪,严禁使用普通工业摄像仪,避免因设备防爆性能不足引发安全事故。安装位置需避开高冲击、高振动区域(如采掘机附近),优先选择巷道顶部或侧壁的稳定结构处,同时确保镜头无遮挡,能清晰覆盖监测区域,尤其要重点监控瓦斯积聚点、设备运行关键部位及人员进出通道。
安装过程中,需严格密封线缆接口,采用防水、防尘、防爆接头,避免井下潮气、粉尘侵入设备内部导致短路故障;线缆铺设需远离高压电缆,减少电磁干扰,同时固定牢固,防止采掘作业时拉扯损坏。调试阶段,需逐一测试摄像仪的成像清晰度、红外夜视功能(井下无自然光场景)、信号传输稳定性,确保画面无卡顿、无畸变,监控信号能实时上传至地面监控中心,同时校准报警触发阈值,保障异常情况及时预警。
二、日常运维:定期养护,防范环境影响
井下高粉尘、高湿度环境是影响摄像仪寿命的主要因素,日常运维需重点做好清洁与防护。每周需定期清理摄像仪镜头表面的粉尘、煤尘,使用压缩空气吹扫或专用防尘布擦拭,避免粉尘遮挡镜头导致成像模糊;每月检查设备外壳的密封性能,若发现防爆面有划痕、密封胶老化等情况,需及时更换配件,确保防爆等级不降低。
针对高湿度环境,需定期检查设备内部是否结露,可在设备附近放置干燥剂,或选用具备除湿功能的摄像仪,防止潮气腐蚀电路板。此外,需每月测试设备的供电稳定性,检查电源线接口是否松动、氧化,避免因电压波动导致设备死机或信号中断;对于无线传输的摄像仪,需定期校准信号强度,避开遮挡物与干扰源,确保传输链路通畅。
三、安全合规:严守操作规范,规避风险隐患
煤矿开采用摄像仪的使用需严格遵守煤矿安全规程,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,熟悉设备性能与应急处理流程。严禁在瓦斯浓度超标的区域安装、拆卸或维修摄像仪,若需检修,需先对作业区域进行瓦斯检测,确认浓度低于安全阈值后,再切断设备电源进行操作,避免电气火花引发瓦斯爆炸。
设备运行期间,需实时监控其工作状态,若发现画面异常、信号中断或设备报警,需立即排查故障,必要时启动备用摄像仪,确保监控不中断。同时,严禁擅自改装摄像仪的防爆结构、电路设计,若设备出现故障需联系厂家专业人员维修,不得自行拆解,避免破坏防爆性能。此外,需建立设备使用台账,记录安装时间、检修记录、故障处理情况,确保设备全生命周期可追溯。
四、故障处理:快速响应,保障监控连续
井下摄像仪常见故障包括成像模糊、信号中断、设备死机等,处理时需遵循 “先排查环境因素,再检修设备本身” 的原则。若成像模糊,优先清理镜头粉尘或检查镜头是否起雾,若仍无改善,再检查图像传感器是否损坏;若信号中断,需先检查线缆接口、传输链路,排除接触不良或干扰问题,再测试设备供电是否正常。
设备死机时,可先断电重启尝试恢复,若频繁死机,需检查设备是否因振动导致内部零件松动,或因环境温度过高(井下局部区域可能出现高温)触发保护机制,必要时调整安装位置或加装散热装置。对于无法现场解决的故障,需及时上报并更换备用设备,避免监控盲区,确保井下生产安全处于持续监控状态。
煤矿开采用摄像仪的使用质量直接关系到井下安全监控的有效性,只有严格遵循选型合规、安装规范、定期养护、安全操作的核心要求,才能充分发挥其监控作用,抵御井下恶劣环境的影响,为煤矿开采提供持续、稳定、精准的安全保障,助力实现煤矿安全生产智能化、可视化管理。